口腔文化网 人物 史久成:路漫远兮,举薪者与来自口腔医学世家的理想和荣光 |牙医纪事

史久成:路漫远兮,举薪者与来自口腔医学世家的理想和荣光 |牙医纪事

广告位

文|《口腔观察》丹贝

人物介绍:史久成

1944年生,主任医师,教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广东佛山市口腔医院特诊室专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校务委员兼口腔医学系主任;兼任佛山市口腔医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我国著名口腔医学家史俊南之子。

导语:

作为中国齿科泰斗史俊南之子,史久成的人生轨迹似乎生来就与口腔医学结缘。传承父亲的衣钵,走过峥嵘岁月:成都、南京、西安、上海、北京、海西、合肥、佛山 ;路漫远兮,丈量了他在中国口腔医学道路上的上下求索、寂寞与坚守、挚爱与追梦、奉献与情怀、理想与荣光。

父亲衣钵

那是一段怎样的岁月与历史?

史久成娓娓道来。1937年,为躲避抗战,刚刚新婚燕尔不久的父母,从江苏宜兴举家逃难西迁,溯江而上,到达重庆北碚。在那里,父母生下了哥哥、姐姐。

【父亲史俊南,我国著名口腔医学教育家,口腔内科学奠基人,牙体牙髓病学和牙髓生物学开拓者,空军军医大学专业一级教授】

未泯的医学志向,令父亲史俊南在艰难的生活中发奋苦读,先后考上齐鲁大学医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本科。宁静的华西坝求学时光的1944年,在中国现代口腔医学发源地——成都,史俊南迎来次子史久成的诞生。

“我的小名叫小芙,取名芙蓉之城之意!”史久成教授记忆犹新。

这似乎注定此生自己与中国现代口腔医学发源地的不了深情。

而自己的父亲则成为中国口腔医学界一代大师,公认的牙髓病学开拓者,1955年中国第一部《牙髓学》专著出版问世,创办了我国口腔内科学目前唯一一本《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1956年作为南京军区先进工作者,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一生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卓越口腔医学人才。作为杰出的口腔医学教育家,父亲带教了68位口腔医学硕士、博士与博士后,被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与伯乐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及陕西省科技进步奖共21项;在国内外有关刊物上发表论文600余篇;主编、参编33本专著;应邀为全国27个省市的34个市、县讲学和办学习班80余次,听课者计8000余人次;在牙髓学后又发表牙髓生物学专著系统阐述和丰富发展了牙髓病学。

(史久成与父亲)

很显然,这样的家庭氛围,和父亲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令史久成耳濡目染,深入血脉,深刻地影响了自己一生的选择与道路。

“从小父亲就带我出去,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我很自然地立志并选择了口腔医学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与事业!”史久成教授说,口腔医学之梦在幼小的心灵就扎根了。

辗转青春

学海无涯,孜孜不倦。

1962年,史久成从上海市第56中学以高分如愿以偿考取第一志愿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六年制)。六年光阴,青春与知识一起飞扬。

而毕业的一个决定,让史久成度过了十七年的边疆岁月。也将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了青藏高原。

当时中央制定了“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四个面向)的分配政策,在时代的洪流与纯净的理想中,按照志愿,24岁的史久成分配到了青海省海西州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

那又是一段怎样的艰苦岁月,这一干就是十七年。史久成并未为这段经历有过更多的描述,可以深信的是,他和那一代口腔人对那一片土地的口腔医学事业饱含默默的深情。

时代的飓风翻开历史新页。

(青春岁月)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科学的春天绿满中国大地。

史久成眼含热泪,心底泛起澎湃的春潮,他有更大的抱负。他参加了1979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那年海西州一共52名大学生报考,过分数线300分的仅二名,而史久成以321.5分的高分摘冠。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史久成调到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从事教学工作。

“那时,我作为全校交流,因为内容新颖、讲解独特、双语教学,被评为口腔系教学最佳教师!并第一个通过安徽省教委批准,考试晋升为副教授!”史久成回忆到。

在安徽医科大学工作期间, 史久成教授还曾于1986年被选送到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和第九人民医院参加卫生部委托的口腔高师班,担任班长,其10门功课均名列第一名。

这辗转腾挪的青春啊,从北医口腔高材生到边疆医生,再到重返内地执鞭高校,史久成与口腔医学的情缘更深更浓。

岭南光芒

史久成似乎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走者,探索者,抑或跋涉者。

在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执教五年之后,他被“挖”到了广东省佛山市。

大潮起珠江。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相中了这位颇具创新意识、履历丰富、视野开阔、医术与学术兼得的敢拼敢闯的口腔医学人才。

(教学掠影)

1989年,史久成作为广东省引进人才,受邀南下广东佛山口腔医院,担任特需门诊室的唯一口腔专家,以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口腔系主任,自此数十年来,他潜心岭南,为佛山口腔医学事业和口腔医学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无不闪耀着父亲史俊南作为中国口腔医学教育家的影子。

而在口腔医学教学上,史久成教授也创新并丰富了中国口腔医学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比如他针对中国口腔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什么样的口腔人才时,他提倡要培养目标为医(懂医疗专业)工(懂器材设备)贸(懂商业营销)互(懂互联网)口腔专业人才。倡导学生四有(兴趣、爱好、特长、奖励),强调思想道德与素质的四个方面(创新、能力、个性与协作)。教学工作四加强特点(开门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联合办学)。

这些新颖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对佛山乃至全国口腔医学教育事业都是巨大的贡献。

他也是出了名的口腔界“批命三郎”。一位本院校的领导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透露,史久成一学期的授课量高达每学期500节课,工作量巨大。而一般一位教师每学期的授课量为160节课时,一教师任一门课执教,他多门执教、一教师担任1个班班主任,而他担任3个班、甚至5个班班主任,还担任系主任、系德育工作组组长……

他的办公室灯光总是最后熄灭。

他还经常在全市为口腔医生讲课及在全省和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讲课或学术交流。

【与恩师王晓仪教授(邱蔚六院士夫人)】

繁重的医学临床及教学工作之余,他还主编专著5部,其中包括卫生部国家教材口腔内科学副主编及参编专著5部(包括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口腔内科学),在20种专业杂志上发表近百篇文章,在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上发表译文文摘50篇,发表科普文章50篇。

这样充沛的精力,源自一种什么样精神力量支配他呢?

史久成回答到:“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旧中国、长在红旗下、和平安定年代,个人价值体现,时代使命,义不容辞,所以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与钟南山院士两校联合办学)

史久成的事迹,也成为一代中国口腔人奋斗的榜样和缩影,先后入编50多部名人辞典。2019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离退休处在全院1000多名离退休员工中选拔3名教授录视频报道,他成为其中之一。同年,《广佛都市报》整版报道了史久成教授事迹,引发热烈反响和好评。2020年受邀参与读懂中国节目录制,并接受广东电视台梅州分台四次采访。

老骥伏枥

从2004年退休至今,史久成教授并没有像其他老人那样安享晚年,他依然每天奔忙于中国口腔医学的道路上。

“老百姓的口腔健康意识还需要不断提高、我国口腔医学人才远远不够,口腔医疗机构需要大力发展,口腔医学文史需要研究传承,要形成全民口腔健康文化氛围!全中国14亿多人口,有好多的口腔事情要做,我们要只争朝夕啊!”史久成言语间意味深长。

(受邀参加成都西部国际口腔展)

这像极了他的父亲!史久成介绍,他的父亲一直工作到95岁还在自己一手创办的杂志编辑部上班。而他父亲101岁的高寿是不懈追求的一生,努力奋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一直激励着自己。

退休后,史久成还在深圳创办了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史久成口腔诊所,在深圳十年坚持坐诊,两次获得南山区卫生局及卫生监督所先进诊所称号。

他还不遗余力地帮助革命老区,素有中国牙匠之乡的——广东梅州五华地区发展口腔医学事业,技术指导和培养口腔医学人才,如今五华口腔产业已经成为一张享誉海内外的名片。

(捐赠口腔文物)

他还乐此不彼地参加各种社会公益,为传播口腔文化、科普口腔健康知识、研究口腔医学文史文物奉献自己的心智与心力。中山大讲座、老干所、广州公益会议等等都有他的身影。他将珍贵的口腔医学书籍、史籍捐赠给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世界口腔器械博物馆、五华口腔博物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图书馆等。

(接受电视台采访)

传承中国口腔医学的薪火,史久成一路走来,是父辈风范的追远、是目光里的深情、是边疆岁月的磨砺,是改革开放前沿与时代的暖温、是纸上讲义的墨香、是一生信念的笃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口腔文化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3211286(微信同号)

邮箱: kqwh99@163.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