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文化网 文学作品 吴友农: 谈谈龋病 | 名家随笔 

吴友农: 谈谈龋病 | 名家随笔 

广告位

吴友农教授(作者简介:吴友农,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中国口腔界知名画家,著有《中外口腔医学名人肖像水墨肖像画集》《二毛小故事漫画集》以及主编《中国人根管形态学图谱《牙病知识百答》等专著20余部。在《中国艺苑》《莫愁》《银潮》等杂志发表作品80余篇。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口腔文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文| 吴友农

龋病是发生在牙齿上的疾病。俗称“虫牙”。龋病常见,危害不大,治疗也不难。但特殊情况下,就可能有很大危害。下面是一个真实案例。

1 外行谈

1976年,我和200多名同学被敲锣打鼓地从西安市送到了陕西乾县,落户在杨汉公社牛池大队。当年,除了“病残”和独子外,是我们这一代人唯一的出路。一夜之间,城市高中生变成了农民,身份是“知识青年(知青)”。如今提到“知青”、“educated youth”,地球人恐怕皆不知所云。

我和另外两个男知青被分到第六生产队。住进了一个刚腾出的粮库,床板是一位老汉借给我们的棺材板。墙角打一个柴灶,灶口放一个大铁锅,灶旁一个土台子,上有一块木板、一个擀面杖、一把菜刀,这差不多就是全部灶具了。烧的是麦草,吃的是蒸馍、烙饼、包谷榛子。调味品仅是一瓶盐,开始还向老乡要点醋,后来发现这“醋”是剩菜剩饭沤出来的,就不再要了。自来水、邮局、理发馆、洗澡堂…… 统统没有。水是六丈深的井中用轱辘一圈一圈转上来的浑水。刷牙、洗脸都会被认为“真讲究”。那个生活水平,估计连六千年前的半坡村人也不会羡慕。

一大早,只要挂在村头大树上的半截废铁轨被敲响,我们就和社员们扛着铁锨、锄头,拉着木架子车集合。然后按指令干活。挖土积肥、赶马拉车、锄地浇水……一直干到夕阳西下,队长宣布“收工”为止。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虽然我们属“强劳力”,一年下来,日平均也只挣得0.13元,扣除口粮,不赢反亏。穷到这个份上,当然买不起油盐酱醋、蔬菜水果、鸡鸭鱼肉。颜回“一瓢饮,一箪食”的生活成为现实。

生活、劳动很原始,政治学习却很现代。为了让我们坚定“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学文件、读报纸,要求人人表态愿意扎根才算过关。说“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都不行。看不到前途往往比贫苦更可怕!

一年后,我的牙齿出问题了!而且是好多个牙齿。先是遇到冷热时痛,没在意。接着疼痛的频率增加,持续的时间变长,疼痛的程度加重。继而,牙齿会平白无故地痛,有时觉得半边脸都疼,晚上会痛得难以入睡。再后来,食物碰到患牙就会钻心地痛。记得1978年玉米成熟前,队长安排没有亲戚关系,能够公正“执法”的知青巡查保卫玉米地。这本是个好差事,工分高不说,还被允许掰包谷烤着吃。可刚烤好的玉米别人吃着香,我却一咬牙就剧痛。从那以后,见到熟玉米我就不舒服。

尽管被牙痛折磨的惶惶不可终日,但我将“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的老话理解为“牙痛虽要命,毕竟不是病”。我告诫自己,关云长能忍刮骨疗毒之痛,咱也不能因牙痛而退缩,不能为了回城看牙花巨额的5角4分钱的火车费!更不能为看牙耽误挣工分。那年已恢复高考,而公社强调:“工分不够不准报考大学”。于是就忍啊忍,一直忍到面部肿胀、张口困难、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发烧昏迷……

后来被送到了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打针、吃药、拔牙、补牙,好一阵折腾,才回到了人间。那时我的体会,口腔医院的医生护士太伟大了!

后来,我考上了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国口腔医学教育的圣地。

2 内行谈

上面的讲述者是外行,讲述的是一段因贫穷和愚昧导致龋病肆虐的往事。下面的讲述是内行,是一个有四十年临床经验的口腔医生对那段往事的复盘和讲解。两位讲述者是同一个人。

很多人都以为口腔是最干净的。其实,不论细菌的种类、数量都是惊人的,甚至超过人体其他部位。因为口腔内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特别适合细菌的生存。虽然我们知道,没有细菌就没有龋病,但显然不能为消灭口腔内的致龋菌而采用极端的措施,故只能与细菌共存。致龋菌是否导致龋病,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遗传(牙齿的结构、唾液的成分等),营养(蛋白质、维生素、钙等), 卫生(刷牙、漱口等),精神(抑郁、孤独、绝望等),预防(涂氟、低糖等)等。各方面因素平衡时,龋病的发生较低,进展慢;平衡被打破,就可能爆发,不治疗不会停止,却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四十八年前的我,正是这种情况。且患的是“猛性龋”,也就是进展快、累及牙数多,来势凶猛的龋病。这种病的发生率极低,但被我摊上了。

刚开始出现的疼痛是激发痛,就是受到刺激才出现的疼痛。刺激包括温度(冷热)、机械(刮擦)、化学(酸甜)等。健康牙齿表面有坚硬的牙釉质,其绝缘效果使牙齿对各种刺激基本没有感觉。但釉质被龋病破坏后,内部的牙本质暴露,就会感受到刺激带来的疼痛。这时就医,只需去除龋坏组织,用特殊材料(当年是用银汞合金,后来使用复合树脂)将牙齿破坏的部分充填起来,恢复牙齿形态即可。操作简单、费用低、效果好。

但被“牙痛不是病”谬论误导的我没能及时就医。龋病继续向牙本质深层发展,激发痛发生的频率更密集、疼痛持续的时间更长、程度更甚。这时就医还是用上述充填的方法,但充填物深部要用些有安抚绝缘作用的垫底材料。疗效依然较好。

可惜,被贫困和土政策困扰的我还是不愿就医,龋病将牙本质完全破坏,到达了牙齿中心的牙髓。彼时的诊断已经变成了“牙髓炎”,疼痛也由激发痛变成了“自发痛、放散痛、夜间痛、激发痛加剧”。所谓自发痛就是没有刺激的情况下发生的疼痛,放散痛就是指不出是哪个患牙,感觉半个面部甚至整个头部都痛。后来,整个牙髓坏死后,炎性物质穿出根尖孔,到达了牙槽骨。发炎,咬玉米剧痛就是典型的表现。彼时的诊断已经是“根尖周炎”了。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治疗原则都是控制炎症、缓解疼痛,去除发炎或坏死的牙髓,控制感染,充填牙髓腔,最后恢复牙齿形态。这就是“根管治疗术”。比起龋病的治疗,复杂、费用高、远期疗效差。

可悲的是,贫困固执的我仍然拒绝就医,根尖周炎继续发展的结果:颌骨骨髓炎、蜂窝组织炎、菌血症……

治疗当然就复杂的多,全身抗菌、切开引流、拔除患牙、根管治疗、嵌体牙冠、各类义齿,乃至种植……

说到此,告一段落。衷心地希望祖国繁荣富强。让每个人都能:怀揣美好的梦想、过着富足的生活、享受完善的医疗。让我们都有一口健康的牙齿,远离龋病和所有牙病带来的痛苦。

吴友农教授口腔人物画作鉴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口腔文化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3211286(微信同号)

邮箱: kqwh99@163.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