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文化网 活动 含英咀华,从四川千年文脉里探寻天府口腔文化 | 西部口腔展&首届天府口腔文化研讨会 

含英咀华,从四川千年文脉里探寻天府口腔文化 | 西部口腔展&首届天府口腔文化研讨会 

广告位

2024西部口腔展&首届天府口腔文化研讨会

联合主办:

西部国际口腔展组委会

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口腔文化专委会

四川省民营口腔产业促进会

文| 《口腔观察》丹贝

导 读

四月,在天府之国、美食之都、中国现代牙科发源地的深厚土壤诞生的西部国际口腔展将迎来22载芳华,也将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西部国际口腔展&首届天府口腔文化研讨会”。作为中国口腔展会的首创,这种探索委实很有意义。

鸿儒云集:天府口腔文化的书写者

一颗牙齿与个体、家国、饮食、爱情、军事、社会、文学、历史、权利、阶层、医学紧紧相连。除了考古的脉络,让我们得以窥视人类口腔的进化史;而另一条捷径,从诗词及典故出发,我们也许更能触摸口腔历史的温度,让口腔文化更为立体。

就让一颗牙齿在诗句和典故里复活吧,让我们沿着绵延而丰厚的四川千年文脉去探寻天府口腔文化的斑斓秘境。

这条古代文脉之路,可谓鸿儒大师云集。他们及与他们有关的作品构成天府口腔文化的万千气象,历史的幻象与暗香流光溢彩。

他们次第出场。西汉蜀郡成都,一代赋圣辞宗司马相如;西汉时期(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昆仑乡墨池坝人)著名辞赋家王褒;西晋巴西郡安汉县(四川南充)《三国志》编纂者陈寿;唐代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四川江油市青莲镇)诗仙李白;唐代诗圣杜甫(一生最稳定时期在四川成都);唐代女皇武则天(四川广元利州)、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四川眉山);在四川做官8年的南宋诗人陆游、明代(四川新都)文学家杨慎、清代(四川遂宁)张问陶等等。

含英咀华:在经典里品读况味与苍茫

这些生于四川、或工作、生活于四川,与四川有所交集的鸿儒大师们,他们彪炳史册的作品里蕴含的口腔元素书写,成为天府口腔文化的符号,为后人们得以触摸、窥视、感悟一颗牙齿背后的况味与苍茫。

两位蜀中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王褒其脍炙人口的名篇里都有牙齿相关的表达。 司马相如的《美人赋》写到:”臣之东邻,有一女子,云发丰艳,蛾眉皓齿,颜盛色茂,景曜光起。”应梁王邀请参观梁王府,展开“食色”探讨,可见汉代对美女的标准是“蛾眉皓齿”,牙齿整齐洁白是口腔文化的审美价值。在司马相如《上林赋》里,皓齿粲烂,宜笑的皪;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这大意翻译过来就是说,皓齿灿烂,光洁闪烁,修眉弯曲,明眸美好,美色诱人,心驰神移,令人难以自持。一直至今,这个形象的文学描述无不流淌着中国口腔审美文化的气息。

生于资阳的王褒作为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在《四子讲德论》里写到 :“编结沮颜,燋齿枭瞷,剪发黥首,文身裸袒之国,靡不奔走 贡献 。”聊聊数句,燋齿乃黑色牙齿之意,地域人物形象、风俗跃然纸上。

作为三国蜀汉至西晋官员,历史学家,来自四川南充的陈寿因为史学名著《三国志》而名扬天下。其在《三国志·魏书·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这成为“唇齿相依”成语最早的由来。将口腔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升华与扩充。而在中国古代与齿有关的成语近100个,成为蔚为壮观的一大口腔文化奇观。这也算是四川文化名人对中国口腔文化的贡献吧!

唐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则在诗词里对于牙齿的栩栩如生的经典描述可以读出口腔文化透露出一个朝代的盛世与安史之乱由盛及衰的历史况味。这里面有着个体的关照和社会的折射。牙齿承载的意义审美价值切身之感和家国情怀被无限放大。李白在《赠裴司马》里写到:”犹是可怜人,容华世中稀。向君发皓齿,顾我莫相违。”微启皓齿向君笑,千万别错过我的美丽容颜啊!而《白纤辞》里这样描述:“扬清歌,发皓齿⑵,北方佳人东邻子。”一说话就言露出洁白的牙齿,唱出高亢清亮的歌曲,这乃佳人啊!在《古风其五》里写到:“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李白去山中拜访炼丹的老翁,不笑不语的他,粲然大笑,露出了满口的白牙,授予我炼丹药的宝贵口诀。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给我们留下的诗句让我们得以看见诗人所处那个朝代的友情、娱乐、旅行、隐者们的生活与状态。口腔美学里蕴含的中国审美文化价值。

而诗圣杜甫的著名三别《垂老别》《新婚别》《无家别》中的《垂老别》写到:“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一路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庆幸的是牙齿完好胃口不减,悲伤的骨瘦如柴枯槁不堪。诗歌将背景置放在安史之乱下,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从四川广元利州走出去的中国一代女皇武则天,《资治通鉴》一段记载武则天牙齿重生的故事:“太后春秋虽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觉其衰。丙戌,敕以齿落更生,九月,庚子,御则天门,赦天下,改元。”。“齿落复生”足以证明当时的补牙术发达。有唐代官方《新修本草》为证: “以白锡和银薄(即银箔)及水银合成之……补牙齿缺落。”这种银汞合金补牙术技术延续千年之久,在上世纪90年代才逐步淘汰。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其诗文里对牙齿的描述,可以见到古代口腔保健养生、饮食与口腔文化的关联。

苏洵《答陈公美》中的“饮食不相舍,谈笑久所陪;拜君以为兄,分蜜谁能开;齿发俱未老,未至衰与颓;我子在襁褓,君犹无婴孩;君後独舍去,为吏天一涯。”诠释为饮食不分离,谈笑一直相伴。我曾拜你为兄,彼此分享甜蜜谁能割舍。齿髮虽未老,但未到衰老颓废的阶段。我儿子还在襁褓中,你却已成为了天涯上的一名官吏。这不难看出苏洵对友情的切切、对时光如白驹过隙的无奈、对人生的喟叹。

(南宋画家赵孟頫《东坡小像》)

旷世文学奇才、美食家苏轼的诗词则对口腔保健养生有着独特的方法,则证明他是古代文人口腔预防的身体力行者。他在《《漱茶说》里写到:“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齿间春,得茶漫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挑刺也。而齿便漱濯,缘此渐坚密,蠹病自己。”饭后,浓茶水漱口,化解口内烦腻,不会损伤脾胃。齿缝间残留的肉丝,也会被茶水漱口脱落,不用牙签再剔牙。这样利于牙齿坚固密实,防治蛀牙。在《上张安道养生养生诀论》里如此描述 “每夜以子后,披衣起,面东若南,盘足,叩齿三十六通。” 叩齿术成为苏轼养生的重要方法。在《仇池笔记》中,苏轼提到他的“揩齿方”松脂用镇定者为良。细布袋盛,渍水中,沸汤煮之。浮水面者,罩篱掠取,投新水,久煮不出者,弃不用,入白茯苓末,柞罗为末,每日取三钱匕,着口中,用少熟水漱,仍如常法揩齿,更啜少熟水咽之,仍漱齿牢牙,驻颜乌髭也。这可算作苏轼自制的漱口水了,漱口的时候从瓶子里拿三小勺出来放嘴里,用凉白开漱口,然后再喝几口凉白开咽下去。这样漱口可以坚固牙齿、美容养颜,还能让白胡须变黑。

苏辙则在一首《次远韵齿痛》的五言里描述了牙痛的感觉:“日出暵焦牙,风来动危萚。”可见口腔疾病穿过千年诗行也让今人感同身受。

灼灼如炬:智慧、体验与文化的担当

这些鸿儒大师、名人们的作品与典故是天府口腔文化的遗产,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口腔科技昌明和口腔医学发达的今天,我们回眸与检视,汲取传统文化的养料,这里面涵盖的古代口腔审美学、口腔预防学、口腔疾患、口腔社会学、饮食文化、中医文化。它们无疑丰厚了天府口腔文化的底蕴,丰富了天府口腔文化的内涵。它们无疑有着丰盈的口腔文化血肉。

饮食文化、中医文化以口腔文化为中心而展开,谈论天府口腔文化,我们绕不过活色生香的天府美食。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在口腔文化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包裹了个人的生活和命运。

活了85岁的南宋诗人陆游,堪称中国古代牙医诗人之最。其留存牙齿疾患诗歌高达150首。他同时也是四川美食的追捧者。他在四川为官8年,写下的《剑南诗稿》集,纪念蜀中生活,其中50多首诗篇怀念四川的美食。他无疑也是是天府口腔文化的代言人。他在《岁晚幽兴》中写到:“卜冢治棺输我快,染须种齿笑人痴。”并加以自注:“近闻有医,以补坠齿为业者”。镶牙术可见在南宋也相当成熟发达。

明代(四川新都)文学家杨慎、清代(四川遂宁)诗人张问陶不仅有着卓著的文学贡献,也是享誉四川的天府美食大家,其大量的诗词赋作品为天府口腔文化贡献了丰富的内容,生动演绎天府口腔文化的古代生活场景,也反映古代天府的社会、文化习俗、古代生产力、医学水平、地域与经济、消费与层次。彰显出天府口腔文化的智慧与品味。

这是一次四川千年文脉里的天府口腔文化寻根之旅,为我们弘扬天府口腔文化、培育国人口腔文化自信、提升大众口腔文化素养寻找到更多澎湃不竭的源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口腔文化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3211286(微信同号)

邮箱: kqwh99@163.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